当我们翻开唐朝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,李世民无疑是一位熠熠生辉、无法被忽视的关键人物。每当谈及他的生平事迹,总有几个问题如影随形,萦绕在我们心头。
首先,第一个问题便是:李渊究竟凭借什么,仅仅用了短短七年时间,就迅速实现了天下的统一?
在众多标准答案里,李世民卓越的才能常常被提及。诚然,隋唐时期英雄辈出,涌现出不少英勇无畏的将领,但能被尊称为“战神”的,却仅有两位。这第一位“战神”,非李世民莫属。他凭借着超凡的智慧和无畏的勇气,独自一人披荆斩棘,先后击败了薛仁杲、刘武周和宋金刚等强劲对手。在虎牢关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,他更是以一己之力,同时制服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两大劲敌,为大唐彻底扫清了最后的障碍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说李世民才是大唐真正的奠基者,而非李渊,这一观点得到了后世众多人的认同。比如,狄仁杰在劝说武则天将政权归还给李唐后人时,首先提及的便是李世民如何开创大唐基业,而对于李渊,却只字未提。
展开剩余81%第二位“战神”当属李靖。不过,公正地说,李靖是在大唐建立之后,才真正坐稳了“战神”的宝座。李靖的辉煌成就,并没有因为李世民的英勇而黯然失色。然而,李渊却始终未能完全信任他。就拿征讨萧铣的战役来说,虽然战略是由李靖提出的,但李渊却任命李孝恭为主帅,李靖只能屈居李孝恭的行军长史之职。尽管李渊曾信誓旦旦地表示“三军之任,一以委靖”,但这终究只是一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委任。究其根源,是因为在晋阳起兵之时,李靖曾向长安告密,这使得李渊对他心存芥蒂,无法完全信任。因此,尽管李靖毫无疑问是大唐的伟大战神,但在大唐初期的那段岁月里,他并未能与李世民并驾齐驱,共同闪耀。
当然,我们也不能忽视李渊所做出的贡献。尤其是在瓦岗寨的李密势力如日中天、风头正劲之时,李渊巧妙地施展了“示弱”之计。他暗中给李密写信,言辞肉麻地吹捧李密为“老大”。这一计策成功让李密放松了警惕,转而与王世充在洛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,吸引了大隋的所有精锐部队,从而避免了李渊和李世民遭受重创。
如果说李世民如同一头威风凛凛的狮子猛虎,气吞山河、威震四方,那么李渊则是隋唐时期当之无愧的“老狐狸”。我们不能只看到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英勇功绩,而忽略了李渊在背后所施展的“阴柔”手腕。
接下来,让我们聚焦第二个问题。这个问题或许大家都有所耳闻,但至今仍如一团迷雾,让人难以捉摸,那就是:玄武门之变究竟为何会发生?
从现有的史料记载来看,玄武门之变实际上是李世民在走投无路、万般无奈之下发起的一场绝地反击。当时,李渊公开站在了李建成一方,而李建成与李元吉则狼狈为奸,联合起来对秦王府展开了一系列阴谋诡计。他们曾企图用烈马将李世民摔死,还试图用毒酒毒害他;甚至不惜收买尉迟恭,妄图趁着李元吉出征的机会,将秦王府的猛将如程咬金等挖到李建成一方。倘若李世民再不奋起反击,就只能坐以待毙。以上这些内容,并非我信口开河,而是出自《新唐书》和《资治通鉴》等权威的历史典籍。因此,我们可以推断出,李世民确实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,才做出了最后的反击。
然而,尽管史料记载得清清楚楚,但很多人对此仍然心存疑虑。毕竟,玄武门之变中的许多细节,至今仍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。比如,李渊怎么会莫名其妙地出现在船上,还声称自己是“泛舟”?这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。紧接着,尉迟恭带着李建成的头颅前来,大声宣称:“太子谋反,我奉秦王之命来保护您!”尉迟恭的话虽然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,但却难以掩盖他身上散发出的那股凛冽杀气。问题是,李渊为何会突然出现在船上?他本应稳坐皇宫之中,为何反应如此迟钝?
从这些细节中,我们不难看出,玄武门之变的真相似乎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。李渊为何会选择在这个关键时刻“泛舟”?他是早已被囚禁,还是在得知消息后仓皇逃亡?即便他知道事态已经万分紧急,作为一国之君,他又为何不采取任何应对措施?这一切都让玄武门之变充满了重重疑云。
因此,尽管史料记载得相对明确,但事实的真相依然扑朔迷离。最合理的解释或许是,玄武门之变源于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长期积累的矛盾,而李渊的调和已经变得无能为力。李渊作为皇帝,虽然手握秦王府和太子势力这两股庞大的力量,但由于彼此之间的对立,他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。这也让他从一个精明的“老狐狸”,变成了一个糊涂的“老糊涂”。
最后,让我们来探讨第三个问题。虽然玄武门之变的结果已经尘埃落定——李世民最终成功登上了皇位,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个新的问题:李世民为何会霸占自己的弟媳杨氏?
杨氏,史称“巢王妃”,原本是李元吉的王妃。在玄武门之变后,李元吉被尉迟恭杀害,而李世民却将杨氏据为己有。更令人玩味的是,在长孙皇后去世后,李世民甚至动了让杨氏当皇后的念头,差点被魏征一句“陛下不可以辰嬴自累”点醒,才放弃了这一打算。
这看似荒诞不经的事情,实际上却是确凿的史实。那么,李世民为何要霸占自己的弟媳呢?比较普遍的解释是,杨氏出身于“弘农杨氏”——隋唐时期的名门望族,杨坚、杨广等人便出自这一家族。所以,李世民占有杨氏,实际上是为了安抚弘农杨氏的势力。
然而,这个解释似乎并不能完全站得住脚。毕竟,李世民的后宫中早已有一位正牌的“杨妃”,她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。论“安抚弘农杨氏”的作用,杨妃无疑比杨氏更具优势。所以,这种“安抚家族”的解释值得我们进一步商榷。
事实上,除了杨氏,李世民还曾将一位堂嫂纳入后宫。这一事件出自《资治通鉴》,其中记载了李世民在与宰相王珪共饮时,提到庐江王李瑗因谋反被灭,李瑗的妃子被纳入后宫。李世民对王珪说:“李瑗不识时务,结果反叛失败,被干掉了。”王珪则劝告李世民要注意自己的行为,但李世民依旧坚持留下了这位美人。
那么,李世民为何明知如此还执意如此行事呢?原因其实很简单,这一做法符合隋唐时期的惯例:那些因反叛被灭的贵族,其妻妾会被没入宫中。比如隋朝杨坚也曾霸占尉迟氏。而在玄武门之变后,李世民虽然以谋反罪名处置了李建成,但对于李元吉和李瑗,却并未手下留情,继而发生了霸占弟媳和堂嫂的事件。因此,所谓“安抚弘农杨氏”并不是主要原因,李世民的行为更像是政治权力斗争中的一种策略和手段。
发布于:山东省按天配资-合法配资公司-炒股配资知识-正规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