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
唐德宗贞元三年(787 年),16 岁的白居易从江南初到长安,怀揣一卷诗稿叩响了文坛的大门。
此时的长安城,正盛行着一种名为 "行卷" 的风气 —— 寒门士子通过向名流权贵投递诗文,寻求赏识推荐,从而获得科举入仕的机会。
时任著作佐郎的顾况,是长安城出了名的才子兼 "毒舌评论家",他的一句评价,足以让无名之辈一夜成名或默默无名。
白居易此行的目标,正是这位文坛大佬。
二
据唐代范摅《云溪友议》记载,白居易初次拜见顾况时,递上诗卷首篇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。
顾况看到诗稿上的名字,便打趣道:"长安米贵,居大不易啊!"(暗指长安城生活成本高,想立足并非易事)。
然而当他读到 "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" 时,立刻正色道:"有句如此,居天下亦不难!老夫前言戏之耳。"
展开剩余75%这段充满戏剧性的初见,不仅展现了顾况的率性性格,更暗藏着唐代文人独特的社交密码。
顾况的前半句调侃,是对晚辈的试探;后半句赞赏,则是对真才实学的折服。
此后,顾况逢人便称赞白居易的诗才,让这个初出茅庐的少年在长安声名鹊起,最终顺利通过科举,开启了 "诗魔" 的传奇人生。
三
《云溪友议・卷上》原文:
"白尚书应举,初至京,以诗谒著作顾况。况睹姓名,熟视白公曰:' 米价方贵,居亦弗易。' 乃披卷,首篇曰:' 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' 却嗟赏曰:' 道得个语,居即易矣。' 因为之延誉,声名大振。"
这段不足百字的记载,成为中国文学史上 "伯乐识千里马" 的经典案例,既保留了顾况的幽默个性,又凸显了白居易诗作的震撼力。
四
唐代科举不糊名,考生的社会声望直接影响录取结果。
据《新唐书・选举志》记载,每年有数千举子携带行卷奔走于权贵之门,而顾况这类 "文化大 V" 的推荐,往往比考场成绩更重要。
白居易的成功,正是行卷制度下 "诗文即名片" 的典型案例。
顾况虽言辞犀利,却毫无文人相轻的狭隘。
他对白居易的态度转变,反映了唐代文坛 "以诗会友、唯才是举" 的开放氛围。
这种风气催生了李白与杜甫、韩愈与孟郊等无数文坛佳话,让唐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包容性的时代。
在没有印刷术的唐代,诗歌的传播依赖口耳相传,一首好诗足以让作者 "一朝成名天下知"。
白居易的 "野火" 句,因其旺盛的生命力意象和朗朗上口的韵律,具备了成为 "爆款" 的所有要素,这与现代社交媒体上的 "金句传播" 逻辑惊人相似。
五
宋代严羽《沧浪诗话》将此事列为 "以诗取人" 的典范,强调 "盛唐诗人重气象" 的审美标准;
明代王世贞在《艺苑卮言》中则借顾况之口,呼吁文人应 "重真才而轻虚誉"。
清代《唐诗三百首》特意收录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,并在注释中提及顾况评点,使这个故事成为儿童启蒙教育中 "才华改变命运" 的经典教材。
如今西安的 "唐诗之路" 文化街区,专门设有 "顾况白居易初见" 雕塑,通过场景还原,让千年前的诗坛佳话成为城市文化名片。
发布于:广东省按天配资-合法配资公司-炒股配资知识-正规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